台灣在2019年11 月 1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海洋基本法」,2020年6月8日是台灣迎接第一年的國家海洋日,中山大學面向全世界最棒的西子灣海域,兼容著海港功能,為迎接第一年的國家海洋日,我們開啟系列海洋講座,談海洋的各種面向,有觀察古生物與氣候變遷的對照,海洋生物與漁業資源的影響,以及海岸城市的應變措施的影響,並以公民行動、測量水中物質、大氣物質,鑑古知今的觀點,到專業海岸科技與工程的研究,也從不同的角度看海洋,物種存續談鱟、從我們的島看海洋科普、從空中看台灣海洋與海岸的變遷,後續中山也將藉由不同平台提倡對海洋的保護與應對措施…我們將持續海洋議題的分享…
上善若水!海洋哺育出了無數的海洋生物卻不曾索求回報,大海的廣博與深厚更是創造出了多元動態的生存環境,從史前體積龐大的霸主級海洋巨獸到現今市場常見的海鮮,眼前美麗的大海在時間的長河內不知經歷過了什麼樣的變化?是善盡了物種演化之能?還是大浪濤沙後的唏噓呢?
張詠斌 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專長: 海洋地質、古海洋學、海洋微古生物學、有機地球化學
劉莉蓮 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專長:海洋軟體動物生物學、海洋污染生物科學
海岸城市為許多國家重要之居住與經濟發展區域,全世界近乎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於距離海岸線100公里內。面對逐漸上升的海平面、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強降雨、更加猛烈的颱風與暴潮等,每年都可聽聞各國乃至台灣自身的災害頻傳,我們能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或是能針對性預防災害的發生呢?
陸曉筠 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專長:空間規劃、環境規劃、海洋與海岸管理、地理資訊系統(GIS)
全世界目前已知有四種鱟,曾經的台灣西部與北海岸曾遍佈其蹤跡。而後的工業化、城市興起與海岸建設等破壞了原有棲地與可能的生存環境,近年來其身影已逐漸消逝於台灣本島,離島地區的族群數量也正衰減中,更嚴重的是,即便我們不再人為破壞其棲息環境,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一莫大的威脅,究竟鱟的將來該何去何從?讓我們來聽聽關於鱟的故事吧!
楊明哲 兼任助理教授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鱟專家群專長:保育遺傳、演化學、海岸底棲生態學、鱟生物學
河口小漁村晨起忙碌的聚落、居民在潮間帶辛勤的身影,或許隨著上游的水庫興建而侵蝕不見;原本資源豐沛的海岸濕地、壯麗的景色與細緻的白砂,也可能因為海岸工程的興建而退縮消逝。無形的偉大力量正無時不刻的變化著我們的海岸環境,在起起落落的潮聲中,也讓人不禁好奇:那一筆一劃地書寫著的,該是多麽精彩的海岸故事?
陳敏明 老師 空中攝影大師專長:空中攝影、藝術
台灣擁有非常美的海洋環境,擁有除了極地外近乎所有的海洋生態系,能孕育超過世界十分之一的海洋物種,多變的海岸地形也塑造了各類瑰麗的景觀,而其上生活的我們是否能欣賞這片得天獨厚的海洋?傾聽大海對我們傾訴不為人知的秘密?或是付出我們的關心、珍惜與愛護大海對我們的恩澤呢?
于立平 製作人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新聞部專長:環境議題報導與紀錄
「法律」自古以來便是國之根本,韓非子曾言:「時移而法不易者,亂。」近代康有為也道:「聖人之為治法也,隨時而變義,時移而法亦移。」在在說明了法律應因地、因時制宜之道理。當前的法律規範與治理架構是否能跟得上氣候變遷的速度?應對風險並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
邱文彥 榮譽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專長: 海洋政策、海岸管理、濕地保育、環境保護、都市與區域規劃、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海洋資源保育事務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很多領域都是不容小覷的問題,對海岸工程建設來說更是如此,有時看似微小的改變背後可能涉及的不僅僅是設計上的更動,也意味著額外的成本乃至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在不可能無限上綱的預算下,我們是否能有更科學、更具彈性的因應方式?
于嘉順 助理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專長: 河川、海洋水利、環境及土木工程
有效的調適,可能是不成功的。人類為了克服氣候災害對海岸地區各項活動及發展的衝擊,早已建構許多具有降低損失效力的軟性及硬性調適措施,如堤防、抽水站、政府常態性損失津貼等。然而,當海岸災害發生,我們一如往常地認為調適措施將會發揮預期減災效力的同時,是否曾思考已衍生哪些預料外的災害風險?
紀佳法 博士候選人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專長:海岸調適策略及不良調適風險、海岸脆弱度與恢復力
公民參與是現在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社會良性互動、國家朝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透過公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共同討論、協商與行動能匯集共識,進而影響國家政策之執行。然而當前的台灣公民是否具備足夠之公民意識、能積極主動之參與公眾議題?又是否具備對於氣候變遷足夠的認識呢?
邱花妹 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專長:環境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社會運動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海洋每年吸收大量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於減緩全球暖化有重大的貢獻。而未必知道的,是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後果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驟變的生存環境也許只對少部分海洋生物有益,卻會造成什麼樣的危機?
雷漢杰 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專長:海洋化學、海洋酸化、全球變遷、碳循環、海洋生地化學
塑膠微粒是相當微小的塑膠廢棄物,它在海洋與大氣中的存在現況今年來受到相當之關注,不僅人們會透過食物與空氣接觸到塑膠微粒,食物鏈底層的物種更易受到塑膠微粒的傷害,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網絡,想知道海氣中的懸浮塑膠微粒從何而來嗎?它又是怎麼傳遞的?又將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王家蓁 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專長:氣膠物理化學、氣膠於奈米生醫科技
氣候變遷可能改變海洋生物之生理、行為與棲地環境乃至對其生長階段與繁殖條件等造成影響,進而改變漁業資源的分佈、豐度與捕魚作業之風險等對漁業的衝擊,因此作為遠洋漁業產量世界排名前列的國家,認識全球氣候變遷對於漁業資源的影響確為一不可忽視的課題!
張水鍇 特聘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專長: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漁業生態、 漁業統計、海洋資源保育
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可能可以被浪濤盡,但海岸呢?難道消失的沙也是同樣消逝了嗎?,甚至不用追溯到千古之遠,我們眼前的蔚藍海岸在年長者的回憶裡可能早已不同,除了地質組成、上游河川輸沙量減少、突堤效應等影響,氣候變遷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李忠潘 特聘教授暨約聘研究員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專長:波浪力學、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海岸變遷
不論是資源開發抑或是科學研究,儀器與設備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雖然人類早在春秋時代的管仲治下,便已能從事如捕魚、曬鹽等海洋資源開發行為,但直至現代,海洋仍是一個神秘、深不可測的境界,水下無垠的世界只能說揭起了神秘面紗的一隅,從海洋生物到再生能源,不同於陸域的嚴苛環境創造了更多的挑戰,因此海洋科技將如何輔助我們探索海洋未知的奧秘?又將與氣候變遷激盪出什麼火花呢?
王兆璋 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專長:機電整合、機器人學、影像處理
活動海報
活動照片
Sampl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