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領域學生的訓練模式較偏向個人學習,對於團體合作之模式較為生疏,在過去教學經驗中,發現工科學生較不喜小組之模式,分組互動的成效差異也較大,但目前全球跨領域的思維下,對團體合作之需求也日益增加,計畫以大一必修科目「計畫學導論」為對象,企圖建構工程領域學生的協同學習模式,同時瞭解學生對團隊能力的接受度及學習成效之轉變。計畫冀望由大一開始便建立工程團隊的能力與認知,並應用於後續課程及未來職涯發展。教學研究以行動研究教育理念作為基礎,透過協同學習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實作,在基礎專業知能的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團體合作中領導、被領導、溝通、協商、尊重等多項實力,計畫將學生的主體學習經驗作為評估教學成效的核心元素,學生對於課程的感受與詮釋,以及覺察自身對於團隊合作認知的改變,是研究及分析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建立過程之佐證,評量方式整合量化 (多元學習與合作能力前後測)、質化 (觀察、團體訪談與評量回饋) 及綜合分析 (同儕互評與回饋)。量化分析中得出不同合作特質的人對不同合作能力的改變,輔以質化分析中不同特質學生從不願合作到開始合作的轉變點,研究發現工科領域學生可藉由其不同特質,在不同時機觸發其團隊合作的能力。
近幾年,帶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風氣越來越盛,許多教學研究提出校外教學能提升學習效率,並藉由教室外的親身觀察和直接體驗,補充學校課程內容的不足。對於工程領域的學生而言,場域導向學習應該是十分重要的議題,因為進入職場後有大部分的時間必須解決現地的問題,如果無法在現場「讀懂」環境,未來的工程規劃可能成為紙上工程,與現地的落差可能產生工程上極大的瑕疵。計畫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反思課程在現地教學的問題,並重新擬定課程的計畫與評估方法,在課程的教學方法上將以場域導向學習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修正帶領學生進行場域教學的模式,並藉由觀察、學生學習過程的檔案文件分析、訪談等方法分析場域導向的學習模式對工科領域學生的學習成效,藉此提出工程領域學生適合的場域學習模式。
計畫研究跨域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場域與團隊協同學習,過去在教學現場反思實踐場域的經營需要時間,是否是單次性課程與造訪可以達到? 實踐場域的發展模式如何與教學現場的需求互補? 計畫以「出走西灣 系列工作坊」的課程為核心,從已建立地方互信的實踐場域出發,透過密集式之協同學習模式,開啟與場域較為深刻的互動與學習,出走西灣工作坊目的在將學生帶離舒適的場域, 2019 年師生首度出發,出走校園,走進在地,以發現與解決社會議題,達成跨領域教與學的思惟與關懷,規劃透過三階段以及三天密集課程,學生將完成可以創造地方自身溼地價值的發展模式,參與同學將以不同的身分與視角介入,創造地方自身溼地價值的在地永續發展模式。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反思如何以實踐場域作為學生主被動學習的轉換點,也期望證實場域的學習可達長期深層的影響,在場域的社區、業界、師生互為學習與教學者,研究期望檢視此共學模式對實踐基地的效益。計畫結合主持人過去產學研究之實踐基地,與前期工程學門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反思成果,檢視以實踐場域同時作為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之可能。